官方尚缺調研評估民間人士較真到底
“限塑令”成強弩之末?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何海寧
【非官方報告】
調查者建議,改變既往的一刀切模式,避免法規長期處于“無效”狀態,將有限的行政資源集中在“重點部門”上。
距離2007年底“限塑令”頒布已過去3年,這個曾備受輿論關注的話題已淡出公眾視野。不過,民間環保人士并沒有放棄跟蹤調研。1月27日,一個民間志愿者團隊“民間限塑政策研究小組”(下文簡稱 “限塑小組”)發布了2010年度“限塑令”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毛達是發起人,他和同伴覺察到“限塑令”似乎正遭遇瓶頸,隨著輿論關注力度下降,許多商戶使用超薄袋現象死灰復燃。“一直執行得比較好的連鎖超市也有弱化、下降的趨勢,和2009年相比,緩慢下降了一成。”毛達說。
從“限塑令”實施開始,限塑小組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的調研,這已是第三次調研。
2010年的調研是在暑期進行,調查者主體是大學生志愿者,由一家名為環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NGO統籌。楊緯和是其包裝與環境項目負責人,他介紹說,調研在杭州、哈爾濱、鄭州3個城市進行,主要針對連鎖超市和書店、服裝店、糕點店、農貿市場等商戶,“連鎖超市有181家,其他的有730家。另外,平均每個城市發放了800份左右的消費者調查問卷”。
調研報告稱,3個城市平均而言,63%的連鎖超市堅持對塑料袋執行收費,其他商戶中比例只有26%,而農貿市場幾乎成了盲點。“這是挺低的數據,但沒有超出意料。”楊緯和說。
不僅商戶類型,不同城市的執行力度也不一樣。就連鎖超市而言,杭州的收費比例*高,達91%,鄭州市*低,為57%。這主要與當地政府監督力度相關,官員督查、商戶評比、簽訂責任書、立案處罰等手段能有效提高“限塑令”的執行。
令楊緯和欣慰的是,已有四成消費者自帶環保袋購物。出于環保目的認可“限塑令”的消費者比2009年增多,以前更多人認為是“商家謀利”。
不容樂觀的是,與2009年相比,知道“限塑令”的消費者比例下降了近一成。“可能是國家、媒體已經沒有太大關注造成的。”楊緯和解釋說。同時,消費者認為政府執行力度在下降,普通人對“限塑令”支持度也在下降,認為影響到生活便利。消費者對塑料袋危害的認識集中在影響市容、不易降解上,對消耗資源、堵塞下水道認識比較低,認為“限塑令”能解決上述危害的比例也在下降。
“這些結果反映出消費者自帶環保袋主要還是出于經濟目的考慮,有環保意識了,但真正能做的還是不容易。”楊緯和說。
毛達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致函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李靜副司長,希望能引起國家政策層面的關注。環保組織還提出了政策建議:希望能開展一次國內性的調查,公開征集意見;明確政策實施的責任部門和可以衡量的目標、時間表;對實效顯著的單位進行表彰,建立試點、推廣減塑模式。
毛達著重建議,改變既往的一刀切政策模式,能對老大難的農貿市場等商戶實行短期豁免政策,將執行力度尚好、但有下降趨勢的連鎖超市列為“重點部門”,加大監督,使其能保持高水平。“這樣既可避免法規長期處于‘無效’狀態,又有利于將有限的行政資源集中在‘重點部門’上。”
2008年4月,毛達和幾位同學率先在大學附近小范圍調查,隨后在暑假期間,更多人加入,遂展開對整個北京上百家超市的調研,限塑小組也隨之成立。
調研活動逐漸獲得公眾認可,也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2009年,調研行動擴大到6個城市,平均每個城市有五十多名志愿者加入。這3年來的調研印證了毛達的擔憂,“‘限塑令’執行確實存在差異性和困難。”
他已給李靜副司長寫了4封信,*近一次尚無回復,在前3次,李靜都給予私人回信,并曾回應說,“對‘限塑’取得的成績、存在和出現的問題、下一步的繼續推進,各有關方面都在繼續地研究和推進。”如今,民間限塑小組正積極期待有關部門接過調研的接力棒,并未雨綢繆,有所政策體現。